一個「注定毀滅」的人究竟應該是什麼形象?
該有悲慘的童年加上諸事不順的工作,
還是一團混亂的家庭生活配上沉重的貸款,
又或者是一個天生陰暗厭世的反社會人格者?
也許,
他只是個看起來再普通不過的路人。
*
理查‧葉慈是一位美國小說家,
他被認為是中世紀「焦慮時代」 (Age of anxiety) 的代表人物之一,
第一本小說《真愛旅程》 (Revolutionary Road) 被提名1962年美國國家圖書獎,
並被改編為電影於2008年上映。
儘管葉慈的作品受到多方好評,
甚至被評論界認為是戰後最好的美國小說家及短篇故事作者之一,
然而這樣的好評並未反映在作品的銷量上。
直到葉慈去世後,
人們才透過美國小說家史都華‧歐南 (Stewart O’Nan) 刊載在《波士頓評論》 (Boston Review) 上的文章、
美國作家布雷克‧貝利 (John Blake Bailey) 撰寫的理查‧葉慈傳記 (A Tragic Honesty: The Life and Work of Richard Yates),
以及《真愛旅程》的改編電影開始重新認識這位作家。
這懷才不遇的心情也反映在葉慈的作品中,
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主人公對擺脫制式化生活,
拋下一切追尋夢想的憧憬。
*
回到《妨害安寧》這本作品,
正如引言所說,
《妨害安寧》敘述了一個「注定毀滅」的人的毀滅過程。
主角約翰是一個除了身高以外,
其他方面看起來都令人羨慕的男子。
三十六歲的他正值青壯年,
是公司裡的王牌業務,
有一個知性溫柔的太太和一個十歲的兒子,
雖然總為自己的身高自卑,
但憑藉著他的魅力也能順利地經營幾段婚外情。
*
看似平穩的生活在故事的一開始就已變調,
像是一場夢境,
才剛開局就邁向高潮。
約翰有了嚴重的酗酒傾向,
酒醉的他揚言要殺害自己的妻小,
在酒吧裡被好友送進了精神病院。
*
在精神病院的奇幻冒險卻成了契機,
約翰新的外遇對象潘蜜拉和他一樣懷抱著電影夢,
潘蜜拉美麗、聰明、有錢、有人脈,
她認為約翰在病房裡經歷的一切精彩萬分,
瞬間組織了一個像模像樣的劇組,
和約翰一起編織起他們的電影夢。
一切順利地進行著,
夢想即將成真,
然後約翰又發病了。
*
拍攝完成的電影卻石沉大海,
一切彷彿回到原點,
千篇一律的生活和開始跟不上學校進度的兒子煩擾著約翰,
但第二個機會卻奇蹟般地降臨。
潘蜜拉再次帶著約翰認識了好萊塢的人員,
夢想的灰燼有了復燃的希望,
但約翰依舊阻擋不了自己的酒癮,
他再度發病,
而這次他選擇生活在永恆的安寧裡。
*
《妨害安寧》是一本短小精悍的作品,
但對精神病患者的內心世界及精神科病房的描述相當詳細且生動,
身為醫療從業人員,
我曾有過機會接觸精神科病房,
如同健康人所處的社會,
精神科病房中也充滿著形形色色的人,
有的人怯懦畏縮、
有的人暴戾失控、
有的人溫柔和善、
有的人飽讀詩書。
有些人在不發病的時候「正常」地令人驚訝,
他們可以用清晰的談吐展現不凡學識,
也能夠積極歡欣地回應每個笑話,
也曾聽過他們冷冷地嫌棄其他病人太瘋太吵。
但他們必須依靠醫療輔助以維持這種「正常」狀態,
即便出院了也必須正確服用藥物並按時就醫。
*
而約翰的故事也體現了精神病患者的無助與艱難,
長期酗酒的約翰缺乏病識感(病識感指患者對自身疾病的了解及接受程度),
他看似按時就醫,
但無法抗拒酗酒的他未能正確服藥。
即便他身邊的人知道他有狀況,
也都及時將約翰送醫,
但還是沒能阻擋約翰的狀況在一次次發病中逐漸惡化。
*
《妨害安寧》不單單是針對精神病病人的心路歷程,
更是給精神病病人家屬朋友的一記當頭棒喝。
約翰的病情嚴重,
但他又何嘗不是幸運的?
發病時有朋友、情人將他送醫,
有合適的醫院、科別、醫師為他診治,
有了一個個改善病情的機會,
卻還是抵擋不了疾病的侵蝕。
而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這樣的病人,
自己與親友能否意識到疾病發生,
他們又能承受多少次的拯救?
*
讀完全書,
作者始終沒有寫明約翰的病究竟從何而來,
令他成癮的解藥也從不存在,
酗酒讓約翰的一切都如幻夢,
讓讀者也漸漸分不清現實與幻覺,
想撥雲見日但始終滿天烏雲。
然而這就是殘酷的現實,
精神病的治療也許會是一場馬拉松,
看不到終點的旅程只能奮力喝水進食,
努力地往前跑,
跑向那屬於自己的安寧。
*
要了解一個故事有很多方式,
要體會一本好書只能用心閱讀,
翻開書吧,我們下次見。